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改革与探索

  

   摘要:高校后勤文化既是高校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又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服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过程中,充分实现育人功能。本文以四川部分省属普通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状况进行分析,探索省属普通高校后勤文化建设思路。

  【关键词】普通高校后勤文化建设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是高等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通过专业教育为社会各个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通过思想文化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后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提供坚实的综合后勤服务保障,它秉承“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后勤的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十分重要。

一、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后勤文化是在长期的服务、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制度的总和,是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几个方面。

二、省属普通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现状

高校为更好地履行其职能,需要集中精力、财力、物力,必须改变高校办社会的现象,自1999年开始,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掀起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热潮。高校将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改革的初衷是使市场而不是行政计划成为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将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高校后勤这一经济属性较强的行业回归社会,恢复其商品的属性和职能。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近20个春秋,通过不断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种新型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办学规律的后勤保障体系正逐步形成。然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并不平坦,对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12所四川省普通高校后勤工作情况的调查,结果见图1、图2、图3,发现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深化后勤改革的程度同改革的初衷相差甚远,对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远未得到根本的解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后勤文化体系尚未建立。

(一)、普通高校后勤基本情况

在高校后勤改革实践中,后勤管理模式逐渐形成了四种结构形态,一是小机关、大实体的甲乙方“内化型政企分立模式”;二是小机关、无实体的“外化型政企分立模式”;三是小机关、多实体的“混合型政企分立模式”,四是机关实体合一的“改良型行政管理模式”。

以上四种模式中,小机关、大实体的甲乙方“内化型政企分立模式”的特征是学校后勤实行政企分开,分别组建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实体,后勤管理部门代表学校行政对后勤服务实体实行指导和监督管理,后勤服务实体承担学校后勤保障服务功能,实行准企业化管理,优点学校行政精简、高效,经济实体责任明确,能较好地为师生服务,这是目前省属普通高校后勤普遍采用的模式。机关实体合一的“改良型行政管理模式”是后勤机关与后勤实体合二为一,其内部协调性较强,行政管理效率相对比较高,这也是高校后勤采用较多的模式。小机关、无实体的“外化型政企分立模式”和是小机关、多实体的“混合型政企分立模式”,因高校对其管控有限,风险较高,完全真正采用该种模式的为个别情况。

(二)、普通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情况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增长较快,基本上都是万人以上的规模,有的高校甚至有34万名在读学生,随之而来的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正常开展的后勤服务人员的大量增加。后勤人力资源相对来说类别较多、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等特点。从类别上看,主要有管理岗、技术岗和工勤岗三大类,管理岗和技术岗的人员比例较小;从人员数量上看,占学校教职工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从文化水平上看,学历普遍偏低,高中以下占80%以上,具有全日制专科以上的人数较少;从年龄结构上看,后勤职工的年龄绝大部分在40岁以上,大龄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甚至聘用了为数不少的超龄人员;从用工体制上看,主要有事业编制和合同聘用两种,事业编制所占的比例较小且呈下降趋势,两者之间的薪酬福利待遇差别较大。

1 在编比例、年龄比例、学历比例

(三)、后勤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各高校后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开展了党员干部警示教育廉政文化活动,红色根据地教育活动,评选后勤服务之星、先进个人等先进表彰活动,技能比武业务竞赛活动,素质拓展团队建设体验式培训活动,演讲比赛、歌唱比赛、读书活动等文艺类文化活动,职工慰问、困难评比等帮扶活动等等。尽管活动丰富,但文化活动开展的系统性不强,文化活动开展缺乏长远规划,缺乏专门的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文化活动开展的经费投入较少,力度不够。 


                                      2 党员比例                         图3 党建文化经费投入

三、省属普通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又是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源,对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重任。高校后勤实体不能只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要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以“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后勤实体要正确定位,正确处理好后勤服务实体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服务关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充分实现政治后勤、育人后勤、技术后勤、生活后勤的功能。

(二)、后勤文化建设的作用

后勤文化建设是后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后勤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必要补充。一是具有后勤价值取向的作用,后勤文化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具有思想引领作用。积极健康的后勤文化价值取向能让后勤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具有激励作用,后勤工作相对繁杂、涉及行业多,尤其一线员工环境艰苦,有效的开展好先进评选、树立好典型,能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三是具有育人功能,学生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校园是高校文化形成发展的生态基础,学校后勤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后勤职工是高校里不站讲台的特殊教师,后勤文化的开展对后勤职工的影响再通过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是充分践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四是具有规避和化解矛盾的作用,由于后勤用人机制和参差不齐的员工结构等原因,员工之间、员工与单位之间容易产生各种矛盾,而这种矛盾用制度甚至薪酬福利都难以考量和解决,文化作为隐性的力量恰恰能规避和化解这种显性矛盾,进而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四、省属普通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一)、重视后勤文化建设

高校后勤文化建设既有客观必要性,又有现实意义。普通高校要充分认识后勤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要充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在既重视冗杂的后勤事务性工作的同时,又要树立重视后勤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识。将可充分考量的后勤事务性工作与不可充分考量的后勤文化建设相统一,促进高校后勤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后勤文化建设的架构

后勤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可持续的长期工作,绝非简单的、零散的、口号式的工作,需要有健全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具体而言:一是要有后勤文化建设部门或机构,二是要有相应的后勤文化建设人才队伍,三是要有相关的后勤文化建设制度保障和长期性规划,四是要有充足的后勤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保障。

(三)、后勤文化建设的内容

对目前普通高校后勤的情况而言,在解决后勤文化建设观念层面和架构层面的同时,需要做好后勤文化建设实体。广大后勤职工是后勤文化载体,具体的后勤文化活动是着力点,促进后勤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后勤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而言,可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后勤党建文化活动,以后勤党组织为基础,党员干部队伍这个“关键少数”为依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凝练高校后勤理念,体现后勤风貌。高校后勤在长期的、具体的实践中必然形成有特色的、受认同的理念和价值,这既是后勤实践的结果、总结、提炼,又能反作用于具体的后勤实践。三是建立健全后勤管理制度。制度既是组织规范、又是行为准则,后勤涉及方方面面、事务繁杂,必须要有健全、科学、规范的制度做支撑,才能匹配好人、财、物资源,管控好具体工作的顺利开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后勤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结束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勤服务实体要大力加强后勤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践行“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蔡颖颖.论高校后勤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J].文教资料,20105.

[2] 陈雪峰.关于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0

[3] 高晓东.对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4.

[4] 王中秋.以高校后勤为研究对象的后勤梦浅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45.

[5] 黄核成,王晓萍,冯伟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